基坑支护支撑梁的拆除是整个基坑工程中风险极高、技术要求严格的关键环节。拆除不当极易引发基坑失稳、周边建筑物沉降开裂、甚至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选择何种拆除方法需要根据支撑类型(混凝土/钢支撑)、基坑规模、深度、周边环境敏感度、工期要求、成本等因素综合评估,并制定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
以下是主要的支撑梁拆除方法及其特点:
1. 人工结合小型机械拆除
适用对象:小型基坑、局部支撑、钢支撑、拆除量不大或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区域。
方法:使用风镐、液压钳、电锤、气割(针对钢支撑)等工具进行人工破碎或切割。
优点:
设备简单灵活,对场地空间要求小。
振动和噪音相对较小(气割除外)。
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
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期长。
高空作业风险高。
粉尘污染大(混凝土支撑)。
对大型、坚固的混凝土支撑拆除困难。
关键点: 做好安全防护(防坠落、防飞溅)、粉尘控制、垃圾清运。
2. 机械拆除(大型破碎设备)
适用对象:大型混凝土支撑梁、拆除量大的工程,有足够操作空间的基坑。
方法:使用长臂液压剪、液压破碎锤(炮机)安装在挖掘机上,直接在基坑内或基坑边进行破碎拆除。
优点:
效率高,工期短。
适用于大型、坚固的混凝土支撑。
缺点:
振动大,对基坑支护结构本身及周边环境(尤其是邻近建筑物、管线)影响风险高,需严格评估和控制。
噪音巨大。
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粉尘。
需要较大的设备操作空间和基坑顶部承载能力。
设备进出场成本较高。
关键点:
严格控制振动: 采用低振动破碎头、分块破碎(避免整体砸落)、优化破碎顺序和点位。
实时监测: 必须对基坑位移、支撑轴力、周边建筑物沉降等进行全程密切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停止。
做好防尘降噪措施。
确保设备站位处基坑顶板的承载力足够。
3. 静力切割拆除(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适用对象:对振动、噪音控制要求严格的场合(如市中心、邻近重要建筑、地铁、医院等),混凝土支撑梁。
方法:利用金刚石工具(绳锯、碟锯、墙锯、链锯)或高压水射流,在液压马达驱动下进行无损切割,将混凝土支撑梁分割成小块,再用起重设备吊出。
优点:
无振动或振动极小,对基坑结构和周边环境影响最小。 这是其最大优势。
噪音相对较低(主要是设备马达声)。
切口平整,粉尘可控(尤其水射流切割)。
精度高,可按预定形状分割。
缺点:
设备和技术要求高,成本通常最高。
需要搭设操作平台或使用特殊设备(如高空作业车)。
切割速度相对机械破碎慢(但比人工快)。
需要吊装配合,对起重设备和场地有要求。
产生泥浆(湿切时)。
关键点:
精确放线,合理分块(考虑吊重、运输)。
搭设稳固安全的操作平台。
大型切割设备(如大型绳锯机)的固定锚点设置必须可靠。
湿切时做好泥浆收集处理。
吊装方案需周密设计,确保安全。
4. 控制爆破拆除
适用对象: 特大型、超深基坑的钢筋混凝土支撑,且周边环境允许进行爆破(距离敏感建筑足够远或已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工期要求非常紧。
方法: 由专业爆破公司设计爆破方案,在支撑梁上钻孔、装药,采用微差起爆技术,控制爆破能量和顺序,使混凝土破碎、钢筋骨架松脱。
优点:
效率极高,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支撑拆除。
缺点:
振动、冲击波、飞石风险极高,对设计和施工控制要求极其严格。
审批程序复杂严格(公安部门)。
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振动、噪音、空气冲击波),极易引发投诉甚至事故。
需高度清场,安全警戒范围大。
后续破碎、清运仍需配合机械。
关键点:
必须由具有一级资质的专业爆破公司设计施工。
爆破设计需精确计算药量、孔网参数、起爆顺序(微差),严格控制单响药量。
对临近支护结构、建筑物、管线等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如覆盖、挖减震沟等)。
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和安全警戒。
5. 千斤顶卸载/分段切割拆除(针对预应力或特殊支撑)
适用对象: 施加了预应力的支撑,或者需要精确控制卸载过程的特殊支撑。
方法:
千斤顶卸载: 在支撑端部设置千斤顶,逐步卸载支撑轴力,然后拆除支撑体本身。
分段切割卸载: 结合静力切割,分小段逐步切割卸载,每一步切割后监测结构响应,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
优点:卸载过程可控,对结构体系转换影响小,安全性高。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工期较长。
关键点: 精确控制卸载量或切割量,同步进行严密监测。
支撑拆除的通用关键原则和步骤
1. 方案先行: 必须编制详细、专项的《支撑拆除施工方案》,明确拆除方法、顺序、设备、监测计划、应急预案等,并经过专家论证审批。
2. 换撑到位: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支撑拆除前,底板、楼板或传力带等换撑结构必须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并完成回填(如果需要)。确保基坑支护体系由水平支撑受力平稳过渡到永久结构或换撑结构受力。
3. 严格遵循拆除顺序: 通常遵循“先换撑后拆撑”、“先次后主”、“先角后边”、“对称均衡”、“分层分段”的原则。严禁违反设计要求的顺序拆除。例如:
先拆除联系梁(次梁),后拆除主支撑梁。
同一层支撑,先拆中部或对撑,后拆角撑(或按设计指定顺序)。
多层支撑时,一般自下而上拆除(下层楼板或换撑形成后拆上层支撑)。
4. 全过程监测:拆除过程中及拆除后一段时间内(通常至基坑回填完成),必须对以下项目进行实时、高频监测:
基坑支护结构(围护墙/桩)的水平位移和沉降。
坑外地表沉降。
邻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的沉降、倾斜、裂缝。
(如有可能)剩余支撑的轴力变化。
(爆破或机械拆除时)振动监测。
监测数据出现预警值或异常变化时,必须立即停止拆除作业,分析原因,采取加固措施。
5. 安全保障:
划定安全警戒区域,无关人员禁止进入。
高空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带,操作平台稳固。
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遵守操作规程。
气割、爆破等特种作业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防尘、降噪、防飞溅措施到位。
及时清运拆除下来的碎块,避免堆载过高。
6. 环境保护:控制粉尘、噪音、泥浆、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 信息沟通:与设计单位、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周边单位保持密切沟通。
总结与选择建议
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市中心、邻近重要设施): 静力切割拆除(金刚石绳锯/碟锯)是首选。虽然成本较高,但其无振动的特性提供了最高的安全保障。
大型基坑,对振动有一定容忍度,追求效率:可选用 机械拆除(长臂剪/破碎锤),但必须采取严格的减振措施和实时监测。
小型基坑、钢支撑、局部拆除:人工+小型机械拆除灵活实用。
特大型基坑,环境允许且工期极紧:控制爆破拆除效率最高,但风险最大,审批最难,需慎之又慎。
预应力支撑或需精细卸载:千斤顶卸载或分段切割卸载。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先换撑后拆撑”的原则,并实施全过程、高精度的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施工方案。支撑拆除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风险点,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
|